二是中国的多种神灵信仰可以同时存在,没有很强烈的排他性。
围绕明觉与生生的二重趋向,仁的自然品格得到了具体展现,而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亦由此得到确立。40 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84页。
过去有观点认为,程颢思想中的仁是一种境界,博施济众与立人达人皆为此境界的展现,然其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非如《西铭》那样具体展开为亲亲、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感。水本是清,却因人挠之,故浊也。一方面,仁心自明而明照万物,其自然而成、当下朗现,无需人力安排。古今学者虽对程颢所论生之谓性意涵多有留意,但因其本义在整体上不够清晰,以致后世屡为误读[12]。……仁却是足以该道之体。
不过,程颢的这一做法使道德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走向了先验论,无法从根本上回应人的道德行为在何种意义上出于自然。可见,阳明论说一体之仁,亦多受程颢仁学的影响。自然共同体意识以道来建构世界的普遍同一性,崇尚自然和无为,试图以复归于道的无为、无争、逍遥、混沌来消解人世的分歧与冲突,从而达致至德之世和玄同之境。
近现代中国哲学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和借鉴西方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转化,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多维思考,试图在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等时代问题的前提下,来思考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怎么了等事关人类命运宏旨的问题。理或天理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具有普遍性的品格,首先指的是先验性的终极本原和至上存在,冯友兰说,天兼本然自然二义。( 《礼记·中庸》)先秦经典对于天及天道的崇敬,进一步强化了其权威性。儒墨哲学通过建构人性或者天意的普遍一致性来推论人类社会生活也必然具有一致性。
以类观之的共同体意识,从理论上肇始于对世界存在着普遍同一性而不是分裂性的信念预设,在经验上基于人类生活中共同、共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情感上则展现为对人与人之间同情同理、普遍一体、命运与共的深切关怀,并且把人际、群际间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团结以及由之而来的美好生活作为实践目标。阳明心学以心作为普遍之理的依据,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无不是以虚无来否定一切,而是为了达成普遍一致而奠定的源始。自然共同体意识从总体性视野出发,认识到人自身存在的限度,建构出道的普遍先在性意义,认为道之无为、自然本性可以作为解决天人之分、社会混乱的根据,道的普遍一致性决定了人类生活的同一性,这个同一性体现在道法自然的原则上。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哲学,试图以仁义原则建构人们对内在一致性的认同,并以礼治来促成生活方式的一致性,通过仁礼相协的方案来实现普遍性治理。周敦颐的这种从世界一致性到人伦一致性的追索思维,对于宋明理学探求人类道德生活的不可分裂性具有促进作用。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从普遍性角度对中国哲学的人类共同体意识予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展现中国哲学对于整体性人类命运的洞见与智慧,并凸显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因此,人们要从流变不息的生活中发现稳定不变的定理,借助共同的本原统一性为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分裂提供保证,以不变应万变,在普遍统一的宇宙本体、道德本体的支撑下,发现并尊崇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道德价值,人类就能最终建成道德一律的共同体。以仁为本,意味着将相爱相敬、一体共生理解为人际关系中的应然普遍性,而不同的人因为有共同的仁爱本性而能够和谐相处。
为了推行公共法令,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权术和势位,以保证政令的统一性和共同体意志的一致性。三、天人相通的共同体意识中国哲学以类观之的共同体意识还与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在这个意义上,探寻天道、天意的普遍性就成了构建天人共同体的理论前提。为了解决普遍治理的问题,法家也提出旨在展现生活世界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前提。
道德共同体意识从本体一源和天地人物皆蕴含普遍之理出发,将人与人、人与世界看成是具有同一性的联合体,通过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来改变世界,通过漫长的内心改造和修养工夫过程来塑造理想的人格,进而消除人类生活中存在的分离主义、孤立主义,期待世界成为没有人己之分、物我之间的道德一律共同体。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性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共同体意识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凸显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对于天人之间交互性关系的思考是中国哲学思维的主导性取向。(《韩非子·有度》)法家主张以普遍有效的法令来治理共同体,通过壹赏壹刑壹教来实现壹民心。由此,天人可以合一,人类的意志也可以因为天而实现统一,达到总方略、壹统类的效果。中国哲学历经长时段发展,在天下或人类究竟是具有同一性还是隔阂性的问题上,其主流形态几无例外都倾向于作出人类社会具有普遍同一性的回答,推崇万物相通、普遍一体的整全性,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既然世界本原具有一致性,那么现实中的差异性纷争也就没有必然性,人类社会还是可以回复到普遍同一性,所谓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无论是建构认识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前提性原则,还是寻找实现普遍治理的有效方案,最终都会指向理想的普遍治理共同体(天下一体)的模型。
(《国语·越语下》)在天人共同体意识中,人与天不是隔绝性、对立性的存在,而是具有相通性、呼应性、关联性的一体存在。出于对天下治乱的现实忧患,中国哲学的治理共同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人类生活具有普遍一致性的认同以及基于这一前提可以实现普遍治理的设想。
余论中国哲学对于普遍性的追求体现了以类观之的共同体意识,从人类全体的角度思考共同体建构及其秩序的问题,这是治理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天人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等意识的共通之处。超越时空而具有最高普遍性的理,又是事物的规律,天地之间只是这个流行周遍的理。
关于天的崇高权威与人间秩序的关系,干春松在讨论董仲舒天观念时曾指出,汉代统治者都有‘致太平的诉求,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大一统的政治秩序相适应的普遍主义原则,而对天的自然属性的强调有助于为儒家伦理提供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普遍性基础。王阳明从心具普遍之理出发,强调人应该在生活中落实普遍之理,认为这是人之为人的天命之性。在中国哲学里,天作为与人的对应性存在者,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而且关涉人世的生活及其观念。关键词:中国哲学 普遍性 共同体意识作者朱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世界本原即是统一性的一气,天地日月虽然从表现上有所差异,但都是一气所变化,因此表面上有所分殊的世界其实具有统一性,这就是万物一体。
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建构了一个本无而不空的原初本体,为探寻存在者的最高普遍性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在万物的具象中抽绎出普遍性的共同本原来,使得万事万物都能得到普遍同一的解释,并为儒家伦理的普遍性、一致性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上的论证。无论是从天还是从道的角度来看,人的生活世界都有着普遍一元者的源始性主导。
对于人类生活的普遍有序性来说,天人相合、天人相通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天的意志何在?天之爱天下百姓也。
中国哲学理论形态的兴起,其背景是当时天下纷乱的形势,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社会生产受到兼并战争的冲击,民众生活中的安全感、确定性岌岌可危。在道德共同体意识里,人不能仅局限于自身感觉经验的差异性来否认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一致性。在他们看来,世界有着共同而普遍的依据,人类生活也因之而具有共同的依据,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同理心、同情心,从而人在生活中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应该具有普遍有效性。自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指包含人在内的整全性客观存在(自然界),而在中国传统话语体系里,则主要是指未经人类意志改造的天地人物之源始本然面貌,即非人为的自在状态,与刻意式的人为相对。
当人类围绕现实事务纷争不息的时候,需要一个普遍认同的权威性价值观念出现,在当时的思想处境下,天就充当了这个角色三、天人相通的共同体意识中国哲学以类观之的共同体意识还与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在道德共同体意识里,人不能仅局限于自身感觉经验的差异性来否认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一致性。自然共同体意识还表现为自然之道作为统摄万物、抒发人性的依据,通过超越性的本体认知来突破人的生活局限、现实约束而走向自然无限,考虑人在自然状态下如何结成恰当的社会关系,通过阐释和发挥自然的玄理,展现了对于人类生活共同命运的必然性和应然性的思考。
与前述治理共同体意识一样,自然共同体意识不满于现实的纷争,虽然他们采取了一种逆文明式顺应自然的无为态度,但是其出发点同样是希望能够解决现实中的纷争。不仅天地万物如此,人类社会生活也是如此。